新闻中心 /News
長治:城市更新 讓生半岛活更美好
半岛三夏熱未盡,時序已是秋。行走在長治的大街小巷,高新大道道路建設施工現場機械轟鳴,主城區雨污分流管網鋪設晝夜不停,老舊小區改造后的樓院展露新顏……這座城市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蛻變”。
今年以來,長治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全速推進城市更新,主城區集中開工4批43個城建重點項目,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投資31.42億元,不僅完善了城市功能,更讓市民的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半岛。
高新大道,作為長治市城建重點項目工程,全長4.75公裡,雙向六車道設計,將作為連接濱湖區和高新區的快速通道,為長治市的交通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8月初,長治高新區高新大道一期工程項目建設現場繁忙有序。施工現場的工人師傅說:“今年年底主線就能貫通,到時候上下班堵車現象就可大大緩解。”
交通作為城市的“血脈”,其暢通程度直接影響城市的發展和活力。作為長治市主城區北部區域東西方向連接的關鍵通道,長治高新大道(濱湖大道—威遠門北路)目前已累計完成總工程量的65%,12月底將實現市政段主線貫通,屆時將串聯起濱湖區、高新區產業園區、高鐵片區,促進產城深度融合。
與此同時,省級重點工程東南外環快速通道改擴建項目(太行東街—光明路)也進入收尾階段,有望9月完工。這意味著主城區南部區域和上黨區將實現與高鐵片區、高新區快速連通。
據長治市住建部門負責人介紹,隨著東南外環北延、英雄南路改擴建、高新大道長北干線互通立交橋、西南外環快速化改擴建等項目的落地,主城區環城快速通道網絡將雛形初現。
城市快速發展,交通流量越來越大,出行擁堵問題便成為百姓吐槽最多的話題之一。針對這一痛點半岛,今年以來,長治市大力推進斷頭路打通、瓶頸路拓寬、片區路網完善。用時7天8夜完成了威遠門路公交站台改遷,重新施劃交通標線,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威遠門路交通擁堵、事故頻發問題。歷時15天改造了芳華巷,暢通了排水系統、改善了出行環境、提升了居民滿意度,真正做到“聽民意辦實事”。4月底打通了緯二十三中支路,連通了英雄南路和延安南路,徹底解決附近片區居民出行難題。主城區12處人行便道斷點打通,城南生態苑、北寨片區等配套市政道路及經十五南路西南關路段“斷頭路”打通工程開工建設,教育園區、神農湖片區配套道路加快推進。這些項目的實施,讓城市道路品質持續提檔,市政路網不斷優化,極大拓展了市民生活半徑,為城市發展打開了新空間。
8月5日,長治市上黨區一中家屬樓的張奶奶站在自家樓下,望著腳手架上的工人,眼裡滿是期待。
她身后的小區裡,破碎機正轟鳴著啃食坑窪的水泥地,工人們揮汗如雨地為斑駁的牆體披上保溫外衣。
這一幕,正是長治市老舊小區“蝶變”的縮影。這些建於上世紀的老社區,基礎設施缺損半岛、環境質量差、安全隱患多,不過隨著政府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速度的加快,這些“高齡”小區煥然一新,配套設施更加完善,人行道也變得更加舒適便捷,實現了一場從“生存”到“生活”的“蛻變”。
據了解,今年,長治市老舊小區已經新開工改造124個,共351棟樓、100.46萬平方米,涉及1.09萬戶,還要再開工134個,共445棟樓、163.84萬平方米,涉及1.52萬戶。通過制定“菜單式”“一區一策”改造方案,改造老舊管網、硬化破損道路、施劃停車設施、翻新建筑立面、增設擋雨車棚、提質小區綠化,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老城居民居住環境顯著改善,彰顯了城市治理的精度與溫度。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隻有始終將人民需求放在首位半岛,城市建設成果才能真正惠及人民。改造過程中,從改造方案的制定,到施工質量的監督,每一個環節都充分考慮居民需求。
長治市各建設單位、監理單位以及社區、物業、居民建立了五級監督機制,全程保障施工質量。今年全市累計爭取中央補助資金7.63億元,市區兩級積極落實配套改造資金,確保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落到實處,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歸屬感與幸福感。
地下管網是城市運行的“生命線”,其建設水平直接反映城市的民生保障能力半岛。長治市聚焦供水、排水、供熱等影響群眾正常生活、城市安全運行的關鍵領域,持續推進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市供水保障管線及配套設施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0%,預計國慶節主線完工,建成后將顯著提升城市供水穩定性,全面保障居民企業用水需求。和平東街、太行南路、緯二十五路3條道路雨污分流及順澤西街易澇點治理改造完成,紫金西街、經九路、太西一巷、廣場西巷及西二環石子河橋雨水泵站加快施工,城市排水系統正在逐步完善,防洪排澇能力不斷提升。主城區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四區兩縣供熱大環網搶險指揮中心及中繼能源泵站、長北污水處理廠排水能力提升、濱湖區污水處理廠建設、主城區和長北污水處理廠設備更新及水質提升等13個市政公用設施項目有序推進,將為提升城市承載力、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奠定堅實基礎。這些“看不見”的工程,將成為城市運行的堅實后盾,能保障城市在面對各類風險時保持穩定運行,讓民生保障更有溫度。
夏末時節,長治市改造一新的威遠門路與河水、綠樹、草坪相互映襯,勾勒出車行綠蔭中的美麗畫卷。
威遠門路位於長治市區中心,南起五一街,北至北環街。是市區南北連接的重要通道。但隨著沿線學校、醫院、商戶、住宅小區日益密集,交通流量越來越大,舊的公交車停靠站、行人駐足島卡在路中間,逐漸成為交通運行的“梗阻”。
今年3月,秉持“消除隱患、緩解擁堵、適度改造、保障路權、節約投資”的原則,市政部門對該路段內的16個公交站台,全部分類遷移、合理撤並,並變更為港灣式站點。同時,因地制宜恢復綠化帶,實現了道路雙向四車道的連續順暢,釋放了路口空間,消除了安全隱患。
自3月份城市道路品質提升行動啟動以來,長治市已完成城區17處交叉路口生態渠化島建成投用,3個正在建設中,重新分配路口路權、合理調整行駛軌跡、增設二次過街設施、改善提升景觀綠化,不僅提高了機動車通行速度,還保証了行人和非機動車過街安全。長興路和紫金街人行便道品質提升全速推進,便道綠化瘦身拓展行人活動空間,打通人行便道斷點,整治行道樹坑凸起破損,施劃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增設休憩座椅,通過一系列改造,實現了街道空間優化,景觀品質提升,更加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持續開展道路安全隱患整治,潞澤橋和小西門橋加固工程開工改造,更換890套影響行車安全的窨井蓋,安裝523個安全防墜網,清挖8160座雨水井,道路通行更安全,城市排水更順暢。煥然一新的道路不僅顯著提升了通行效率,更成為展現城市新風貌的亮麗窗口。
以項目集聚動力,讓城市釋放活力。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從圖紙變成窗外的風景﹔一處處小改造、微更新讓市民呼聲變成幸福感受。長治市主要領導表示,要以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大力謀劃實施項目建設,努力打造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白續宏)
“今年前9個月我家收入一共3.1萬多元,僅通過土地流轉種植馬鈴薯和在基地干活,收入就增加了1萬多元。”在山西省陽泉市盂縣東梁鄉東梁村,村民王建明掰著手指算起豐收賬。…
戴上眼鏡,躺在沙發上,眼前出現虛擬場景:自己仿佛在飛躍高山峽谷,雄鷹不時從身旁掠過,風聲呼呼作響。忽然,一個360度的大轉體,讓人發出驚呼,倍覺興奮。…
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